本港公立醫院醫護人手長期不足,近年更出現人才流失的情況,醫管局聯網服務總監鄧耀鏗表示,透過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,已有8名醫生願意來港,待醫委會批准註冊。該局亦將擴大計劃,未來兩年將引入300名護士來港。本港出現人才流失,多個行業人才流失,急須引入人才,社會關注特首下月公布的首份《施政報告》將有哪些人才政策,而向大灣區開放,引入人才,是最有效的做法,醫管局的大灣區人才交流計劃的經驗,值得進一步擴展到不同行業。
醫管局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包括醫生、中醫、專科護理人員及放射性技師。醫管局所引入的大灣區醫療護理人員,有很高的資質要求,已獲提名的8位醫生,來自內地的三甲醫院,資歷相等於本港的副顧問及顧問醫生。而將會引入的專科護士需大學本科畢業、在内地專科有3年工作經驗。所引入的醫生也須經本地醫委會審批作有限度註冊,才能正式執業。而護士則將分派到不同醫院和專科作10個月臨床實習。
本港公立醫院長期存在醫生、護士人手不足的問題,導致公共醫療服務未能滿足社會需求,社會的怨言較多,已經成為一項急須解決的重大民生問題。近一段時期,公立醫院又出現人才流失的情況,截至上個月,過去一年公立醫院醫生的流失比率約為8.3%,護士流失比率約為10%,情況十分嚴重。
引入非本地培訓的醫生護士,補充公立醫院人手不足,保障公立醫院的醫療服務,已經成為當務之急。現時引入非本地醫生主要有幾種路徑,其一,可以透過醫委會舉辦的執業資格考試,讓非本地培訓醫生可以在港取得正式註冊。
其二,政府去年修訂醫生註冊條例,持認可醫學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,如果符合相關條件,可申請特別註冊途徑來港,於公營醫院擔任醫生工作,並在服務一定年期之後,取得認可專科資格及通過評核後,可獲正式註冊在港執業。
其三,政府當局還可以透過有限度註冊制度,引入非本地醫生。有限度註冊不需要考試,只要醫管局、衞生署或大學認為有需要,就可以主動從外地聘請醫生來港,派往公立醫院、醫療機構或大學從事醫療服務或研究工作。目前,這一路徑是最有效的方法,可以短時間內,引入較多有經驗醫生來港服務。
這次醫管局從大灣區引入醫生,就是透過有限度註冊的制度,引入大灣區的高質素醫生。實踐證明,透過有限度註冊引入大灣區優質醫生,可以解決香港短期內面對的醫生緊缺問題。日後應該還可以因應本地公立醫院醫生短缺的實際情況,適當地擴大。
從大灣區引入醫護,補充人才緊缺、人手不足的問題,是一項值得推廣的經驗。香港正面臨較嚴重的人才流失問題,不僅公立醫院人手不足,還有建造業、金融業、資訊科技業、教育界,以及多個行業都存在同樣的問題,而透過人才交流計劃,從大灣區引入人才,補充短期的人才流失,可以有效地迅速解決問題。
香港其中一項最大的優勢,就是在「一國兩制」之下,具有背靠祖國的優勢。而從大灣區引入醫生、護士,以及各行業的緊缺人才,以解決香港人才流失、人才短缺的問題,正是充分利用這一優勢的體現。
事實上,從大灣區引入各種人才,不僅對香港有利,對大灣區整體發展也有正面的效益,一方面可以解決香港短期內出現的人才緊缺問題,依靠大灣區,迅速補充人才,保障香港社會、經濟的穩定發展,讓香港可以有較大的時間和空間,逐步解決困難。另一方面,來港工作的大灣區人才,也可以吸取新的工作經驗,促進兩地交流。而且,人才互補,促進人才交流,提升大灣區城市之間的互補、互助,實現共同發展,也符合大灣區整體發展的需要。政府應積極思考,擴大由大灣區引入人才。